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湘潭大学:构建“1+3+8”思政教育模式 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湘潭大学:构建“1+3+8”思政教育模式 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湘潭大学 作者:赵猛 肖妮 常伟鹏 发布时间:2025-03-05 14:30:50

湘潭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牢把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这个“生命线”,加强整体谋划,创新平台载体,拓展方法路径,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融通的两个“1+3+8”思政教育模式,有效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一、加强整体谋划,让思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着眼“大思政”抓好谋篇布局。学校紧密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政工作和学校实际,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这一目标,着力构建线下以“铸精魂”“致青春”“创未来”3大模块加辅导员开讲、青年下午茶、青年文化论坛、“缘来一家人”社区文化节、“新青年先锋”学生讲习团、“筑梦新时代”成长训练营、“回望湘大”青年校友论坛、“畅享未来”新生家长论坛等8个实践活动项目,线上以平台矩阵、内容矩阵、传播矩阵3大矩阵加理论园地、学在湘大、心灵驿站、职等你来、缤纷生活、七彩青春、人文校园、爱我国防等8个重点内容为主体,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两个“1+3+8”思政工作总体架构,为深化学生思政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注重“大贯通”完善配套方案。为推动“1+3+8”思政工作总体思路的落细落实,学生工作部在制定《湘潭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湘潭大学“青年思享荟”活动整体方案》《湘潭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湘潭大学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方案》等配套方案,既确保各项教育引导活动项目有重点、有内容、有措施,又使思政教育各环节有效贯通起来。

立足“大协同”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在明确学生工作部牵头统筹学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三大方面的协同机制,即部门工作协同,完善学生工作委员会在学生思政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的研讨和决策机制,以及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校团委、研究生院等单位参与学工例会等工作机制,确保思政工作及教育活动统一部署、统一推动;校院两级协同,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加强对学院思政工作的指导;活动项目协同,比如,在推进八大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思想文化建设由学生工作部与思政中心负责,红色文化建设由校团委负责等,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支撑。


二、搭建平台载体,让思政引领做到“有处着力”

搭建理论宣讲平台。学校重点打造“新青年先锋”学生讲习团、“星火”宣讲团、“国旗下的微宣讲”国防教育宣讲团等三支学生宣讲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英模故事等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团队的研学、领学作用,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仰。

搭建研讨交流平台。以“领航讲堂”为载体,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主题征文、主题创作等系列活动;以“青年文化论坛”为载体,结合青年担当、道德修养等内容,举办“从传统到现代:礼·廉·律”等主题研讨;以“青年校友论坛”为载体,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十佳回来了”“大厂打工人的‘生存指北’”等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搭建实践教育平台。谋划并逐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湘文化与精神、法治建设与法律文化、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网络文明与安全、“四史”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十馆一室一中心”建设,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纳入学生入学教育、主题党团日等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学生日常教育。

搭建网络思政平台。创建“知行湘大”网络思政总平台,开设“学工之窗”“青春之歌”“博采之声”等专栏,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规划理论园地、心灵驿站、学在湘大、七彩青春等8个重点内容,学校从师生中遴选8个优质账号进行重点建设,初步构建了网络思政主体架构,不断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集群及传播方式。同时积极举办湘潭大学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安全知识科普大赛等活动,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三、创新方法路径,让教育内容做到“有滋有味”

把牢主题主线,唱响思政教育“主旋律”。按照“1+3+8”思政教育模式,学校坚持将内容与形式、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学习与思想淬炼相结合。如利用青年文化论坛、“筑梦新时代”成长训练营等活动项目平台,协同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青年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同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开展“数说党史”、协同计算机学院开展“党史中的信息安全”、协同艺术学院开展“艺术+党建”艺术墙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等系列活动,既唱响主旋律,又使学生思政工作真正“活起来”。

聚焦底色底蕴,发挥红色资源“强能量”。湘潭大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殷殷嘱托“一定要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殷切期望“办得更好、更有特色”的大学,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着力擦亮红色精神传承底色、铸就红色资源转化成色、彰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打造了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诗词碑等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歌曲百人大合唱、红色经典阅读、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环校跑等红色主题活动,“师道大讲堂”理论讲座、“明道信道”系列宣讲、碧泉讲坛等红色文化讲堂,为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效、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主体地位,引导青年学生“当主角”。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大学生说课程思政比赛、理论宣传进社区、心育活动进中学等特色活动,让学生走上理论宣讲的舞台、理论传播的前台;指导学生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学习、红色文化、英模故事等学习教育重点内容开展主题作品创作,由学生自主学习研讨、自主撰写文稿、自主拍摄制作,推出话剧《初心》等原创成果,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研讨、传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紧贴学生实际,确保教育方式“对胃口”。学校注重“供给侧”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我们要讲的”和“学生想听的”有机结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通过“青年下午茶”主题交流、活动创意线上征集等途径,贴近学生需求,更好地将思想理论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增强教育引导实效。

注重融汇融通,拓宽教育渠道“聚合力”。学校注重整合资源、汇聚合力,重点抓好“三个融通”。融通课内与课外,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编写《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巡礼》《雷锋精神》等特色教辅教材,建设《伟人智慧》《领袖智慧》系列国家一流课程,以“思政+艺术”“思政+机械”“思政+环资”等示范课程为标杆,推进课程思政群建设,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温度的思政“金课”;融通理论与实践,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科教兴国、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征文、主题研讨、课外调研等多种活动,活化理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融通网上与网下,打造以“四史”为重点的360度全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出《恰同学少年》集《湘“谈”四史》等特色微课,有效实现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大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迭代升级”。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